别吹了,一门三院士不是正能量
美国学者谭凯通过对出土的唐代墓志铭的研究,再结合文字史料,把唐朝门阀分为两个类型,一类是京城家族,即居住于(或死后葬于)长安、洛阳两京及期间走廊地带的世家,一类是地方家族,即居住于上述区域之外的世家。
谭凯指出,真正掌控唐朝政治、影响唐朝文化的是京城家族。
首先,京城家族更有机会累世为官;其次,京城家族的人更能得到显赫官职。相反的,地方家族的精英很少几代均有出仕,有也只是地方任职,且都是低等职位。
地方家族精英尚且如此,更何况非世家出身的普通人。
是基因导致如此吗?高等世家的遗传更好?
当然不是。家族背景、经济状况、教育条件、社交网络等等决定了高等世家子弟更容易成才。
他们的经济条件更好。他们可以有更多精力用于读书,更有耐心等待任职安排。
他们的教育条件更好。在印刷业普及之前,书籍是稀缺财富,被大家族掌控,还有所谓名师辅导,更何况科举试题、面试辩题就是由他们制定的。
他们的社交网络更好。在“荐举”制度下,他们丝毫不回避任人唯亲,还通过家族报团、联姻来加强他们的圈子。
甚至,居住于京城都是一个显性优势,因为从小耳濡目染,行为举止、社交礼仪甚至说话口音,更符合当权者的喜好。
而且,他们把他们的优势制度化,比如在京兆府解(相当于京城考试)中取得前十名的科举应试者,会确保在全国性考试的及第名单里占有一席之地。
谭凯说,京城精英是门荫特权和科举考试两者的受益者。看似公平的科举,其实只是他们的镀金过程。真正的决定因素是“出身”。
当然,不能否认在这种大背景下的个人努力和才华,毕竟白居易韩愈柳宗元等文豪也是世家出身,但如果因此就说豪门子弟天生更优秀,就只能是跪强慕强的笑话了。
也有人会说,豪门子弟之间也有竞争,他们也是历练出来的。但普通人能指望一群跟自己生活背景完全不同,甚至完全不了解民间生活状况的人,能代表普通人的利益,制定有益社会的政策?唐朝盛世不过百年,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,难道还不能说明这种制度的可恶?司马光曾指出,唐朝京城精英被派往地方任职时,并不会积极地处理当地的实际问题。
阶级固化,统治者圈子化,必定会让社会停滞不前,唯有大的变革,才能推动进步。
而如果世代为官、一门三院士成为普遍情况,说明社会资源已被垄断,普通人只能祈求日月换新天。
飒飒西风满院载,蕊寒香冷蝶难来。
他年我若为青帝,报与桃花一处开。
兄弟号精彩内容